搜书

一、采取积极社会政策,防止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

  时间: 2010-05-10    已有人阅读过

在经济危机压力下,首先要关注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间的紧密关联和转化机制:一方面,经济危机通过失业、市场价格波动等环节,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另一方面,由此形成的社会问题也会通过降低收入、抑制消费以及不稳定的社会心理等机制反向传导给经济,导致危机加重[1]。因此,化解压力必须密切关注社会动态,防止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的双向传导和相互强化。

正如建立防范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的“防火墙”一样,针对当前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也要尽快建立经济危机向社会传导的“防火墙”,尤其是在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覆盖面相对较小的情况下,急迫而现实的任务是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的社会政策,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构筑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络,为化解压力创造积极的社会条件。

1. 以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全面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

就业问题是一个与经济和社会稳定运行息息相关的综合性问题,也是经济危机与社会危机相互传导的关键环节。一旦出现大面积失业,不仅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会打击人们的信心,导致消费率进一步降低,对经济恢复产生不利影响。尤其是家庭抚养比重较高的劳动力一旦失业,将会引发家庭危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更大范围内的蔓延,对经济的冲击正在逐步显现。在社会领域,突出地表现为失业问题[2]。为了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秩序稳定,必须把“保就业”置于应对经济压力的突出位置。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对危机冲击最大的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城市白领等群体,将这些群体作为积极就业促进政策考虑的重点。

1)稳定与扩大就业机会。一方面尽量保证当前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这要求一系列相关政策的调整。从保就业方面来说,应把重点放在就业弹性大的产业,尤其是要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应加快推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并通过减税、提供贷款优惠等,扶植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在相关扶持创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措施的前提下,鼓励失业者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开发社区管理、公共服务类公益性岗位,必要时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为相关人员提供劳动机会。

2)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力度。建立全国性的就业信息平台,及时收集和发布用工信息,指导劳动力流动和就业。鼓励农民工流出地、流入地之间建立对口的制度化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创业基金,提供小额信贷,给予税收等方面优惠措施,对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地方政府可以把返乡农民工以适当形式组织起来,从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农田水利建设)或当地其他生产活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城市基层部门就业。推广大学生村官制度。改革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减少甚至停止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考公务员,而改为优先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中选拔。

3)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当前有大量农民工失岗赋闲,应对其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其就业能力,短期内有助于减轻失业带来的社会冲击,长期则是一项重大人力资本投资,意义重大。目前造成农民工培训率较低、培训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费问题。因此,有必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对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性需求,增加投入力度,推进免费培训。今明两年大约有1000万脱岗农民工急需接受就业培训,建议中央政府增加支出100亿加以解决。20112012年,再投入200亿元左右,解决2000万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从培训效率、经费监管与市场需求等角度出发,建议主要采取“企业培训、政府买单”的运作形式。

4)加强劳动者权利保护力度。在经济不景气期间,企业为了维持运行而裁减员工,虽然从企业自身经济理性角度来讲无可厚非,但对劳动者个体而言会造成很大冲击,无助于社会整体度过危机。应鼓励企业采取加大成本控制、适度降薪、灵活用工、无薪假期等方式,减少裁员。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适当扩大对高素质人才的招聘比例,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加强劳动监察,杜绝部分企业假借危机采取非正常的降薪和裁员的行动。依照相关法规,处理有关劳动争议,尽力减少失业冲击。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定价:38.0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