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综述(2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和挪威城市区域研究所在海口联合召开以“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新趋势、 新挑战、新突破”为主题的第68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挪威、德国、巴西、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官员和学者近4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背景下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未来5年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

有专家指出,未来5年我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主要潜力在城市化。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对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对于我国形成内生增长动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发展方式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有专家指出,扩大内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由此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慢,而且,农民“裸身进城”后无法在城市安居,这都不利于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有专家认为,服务业的发展是解决两亿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的战略性举措,这一结构性调整依赖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使城乡劳动力能更自由的流动。

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流动趋势对城乡一体化提出现实需求。有专家指出,第二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挑战与压力增大。有专家提出,未来510年我国“数量型”的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趋势不可避免,预示着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大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把4.9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7.3年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5年,提高农民工受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比重,就能够释放出巨大的“质量型”人口红利。

未来5年是通过城乡一体化为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有专家指出,根据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目标值至少要控制在2.3倍以内,而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倍,离目标值距离很大。2020年城镇居民收入可能达到4.7万元,如果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22.3倍的目标,则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2.35万元的水平,即要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以上,任务相当艰巨。

有专家提出,“十二五”规划应当明确“六化并举”的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将城乡一体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城乡一体化重在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城市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新阶段推进城市化进程,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受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制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与会专家指出,过去几年政府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面有很大进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由于城乡二元制度尚未有实质性改变,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局面仍未真正形成:一是土地资源上实际是“以乡补城”。例如,政府获得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用地和经费依靠从农民手中征地卖地所得,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金估计达1万亿元左右。二是农业劳动力价格并未完全计入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报酬低。三是金融成为从农村抽取资金的一个抽水机。有专家估计,1994200310年中净流出近3.3万亿。

打破行政主导的城乡二元资源配置机制。有专家提出,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需要打破行政主导的城乡二元资源配置机制。第一,改变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城乡居民在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范围、质量及水平上的公平。第二,打破城乡分割的市场机制,探索有效改变农村各种资源外流的格局,加快建设市场资源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机制与渠道。第三,要通过城乡产业规划布局一体化,打破城乡分离的工业化模式,使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第四,要通过城乡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公共资源投入体制,在基础设施、社会福利等方面实现公共资源投入的城乡一体化。

尽快实施农民工在城镇的安居工程。有专家指出,我国城市化中出现的庞大的“半城市化”群体,是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突出矛盾。在人口转移方面,东亚移民进入城市后有较为体面的居住,拉美和印度则形成了贫民窟。我国的情况是人口在城乡之间摇摆,农村家庭不能团圆,农村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这种城市化方式带来的风险,可能比贫民窟还大。

有专家估计,如果在20年内让1.2亿农民工在城市安居,城市每年需要新建保障性住房650万套,将会对钢铁、水泥、建材、家具、家电等57个相关行业将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同时还将为进城农民新创造2000万个就业机会。

一些专家提出,需要尽快进行政策调整,降低农民工落户门槛,切实取消农民工在就业、收入待遇、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上与城镇职工的差别待遇。有专家建议把农民工纳入城市经济适用房的范围。有专家强调,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民不应“净身出村”;农民也不能“裸身进城”,要带着财产进城。

来自地方专家提供的交流案例表明,一些地方推出的“拆一补三”政策,即农民住房拆一套补偿三套——一套为商铺,一套为租房,一套为自用,使农民迅速而又稳定地完成向市民的角色转换。

三、形成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专家们认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紧密相关,未来510年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形成,将直接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由此促进城乡居民的公平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为基础推进新型城市化。有专家测算,未来510年,城市化率有望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达到55%60%,如果改变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则城市化率将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达到60%65%。有专家强调,在工业化时代,我国依靠城乡二元结构保证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时代,不能再以牺牲农村来加快城市发展,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形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以城乡一体化创造高质量的城市化。有专家指出,打破城乡二元制度安排,能够明显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一是改变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城乡分割的格局,能够明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近几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中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1995年的3.581扩大到2007年的5.911。二是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直接促进城市化进程。据专家预测,城乡二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在形成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中至少占有30%40%的权重。三是尽快改变1.2亿农民工“半城市化”的体制与政策安排,进一步释放完全城市化的需求潜力。

以城乡一体化推进公平和可持续的城市化。有专家提出,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村居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发展权。城市化是从效率的角度考虑,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更多的是从公平与可持续的角度考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成为效率的约束条件。一些专家提出,让广大农民公平分享发展成果,不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让农民获得进入城市就业、入户和安居的公平机会可以创造更大需求,另一方面,把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到城市居民的水平,可以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作者分别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改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3月
定价:69.80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