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发展策略

  时间: 2010-05-18    已有人阅读过

在世界各国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下,已有明显证据表明各国经济回稳,金融危机的“末”已得到初步遏制,但金融危机的“本”没有得到治理。引起金融危机的金融衍生工具、期权期货及金融创新理论中存在的严重缺陷没有得到修正。国际热钱在大宗资源类商品期货市场和国际资源市场上的炒作力度只增未减,金融资本市场监管力度没有明显加强,美国经济结构没有大的改变。国际热钱对大宗资源期货市场和国际资源市场的冲击,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及世界其他各国的实体经济。从国情来看,导致我国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程度没有明显减弱。

一、预警了金融危机的报告

我们20074月提出报告《汇率改革、资本投机、金融保护战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前三个月预警了金融危机。当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该报告中的主要观点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过时。

该报告主要观点回顾:

第一,金融保卫战不可避免;

第二,金融危机突发在即;

第三,金融是继资源之后的第二个影响我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未来三个可能的结局。

结局一:我国人民币平稳过渡到可兑换货币,这是我们所希望的;

结局二:重蹈日本“广场协议”覆辙,我国经济陷于一个相当时期的低速发展时期;

结局三: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突发,导致我国经济体瞬时崩溃,之后经历一个艰难的相当长的复苏期。

二、对美国的分析

美国经济结构与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直接的联系,分析美国经济结构则能更好地理解世界与美国、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美国经济结构50年变迁的三大基本特征:金融化、去工业化和控制化。美国高度发达的金融经济、高端核心技术及产业高端控制,将我国经济逼入到一个低端、低价值区域中,难以翻身。

1950年以来美国凭借发达的资本和期货市场以及金融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出现了金融化、去工业化和控制化的基本特征。美国经济、美国企业(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非金融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多并已经主要地来自金融渠道,而非产品制造和商品贸易。

195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占比和产出占比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状态,分别从35%30%以上,下降到2000年的20%20%以下。与此同时,美国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公司利润的相对份额从1950年的不足10%,上升到2000年的接近45%,制造业公司利润的相对份额从1950年的接近50%,下降到2000年的10%。美国制造业证券收入与现金流量比率由1950年的不足0.1,上升到2001年的接近1,几乎是11的比率。这表明美国的制造业从事证券投资等所得的利润已经占到了总利润的一半左右。

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最强大经济体,仍然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在航天、军工、科技(核心技术)、农业等方面仍然具有相当强的控制力。美国经济的虚拟化、控制化和强大的金融理论创新,直接将我国产业逼入到产业链的低端、低价值区域。

来源: 中国改革论坛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殷仲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01月
定价:69.80元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