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

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方式转型与体制转轨

  时间: 2010-05-22    已有人阅读过

这里提出的发展方式转型的概念,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所不同。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其内涵主要是实现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侧重于从资源配置角度,着重探讨如何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使粗放式、低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转变成为集约式、高效率的利用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其内涵是指从投资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内需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发展方式转变:其内涵主要是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扩大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社会公共需求转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型社会体制和政策体系;强调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目标和重点,以及与发展方式转型直接相关的重大改革问题。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经济走势与我国发展方式转型

客观把握后危机时代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需求和基本走势,需要对国际经济走势作出客观估计。

1.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长期性

1)主要发达国家的去杠杆化、储蓄上升、消费萎缩和进口减少将成为中长期趋势。当前,全球经济已分化出三个相互依存又各有特点的集团。 

2-12 本轮全球化的基本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中凸显的问题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和英国等国家从金融机构开始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逐渐走向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负债“去杠杆化”;从“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投资者的去杠杆化”到“消费者的去杠杆化”。其中尤其以“消费者去杠杆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和严重。

2)欧美国家消费需求继续萎缩的趋势短期难以逆转。例如,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的失业率不断上升,达26年来最高点,接近战后美国失业率最高点(1982年底的10.8%)。失业导致美国居民收入减少、储蓄上升,消费急剧萎缩。据估计,今后35年内,美国实际消费增长将从19952007年间的4%下降到1.5%左右。由此使我国对美国出口大幅下降。

 

2-7 20022009年美国居民储蓄率(单位:%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引自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index.html 

2-8 2007.12009.5美国进口中国商品与劳务规模(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引自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index.html 

3)即使欧美市场需求能够恢复,也不是原有规模和结构上的简单恢复。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的欧美发达国家,过去数年金融业发展严重泡沫化,脱离实体经济基础,积累了大量风险,其发展回归实体经济已成定局,进而会替代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其他新兴经济体也生产替代我国的部分出口产品。这一趋势将使我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2. 后危机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

1)全球化的新动态使我国继续分享全球化红利面临挑战。尤其以贸易保护主义最为典型。自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大约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各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等。从形式上看,发达国家多采取补贴方式,发展中国家多采取提高关税和贸易禁令等传统方式。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现象也频繁出现。

2)周边新兴经济体期望我国为其继续高速增长提供市场。东亚地区也需要解决自身投资—储蓄—消费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目前,很多东亚国家并没有做好调整的准备,而希望我国带头转变投资—出口型发展模式,扩大内需,替代原来共享的最终消费市场,形成拉动其经济增长的消费市场。

3)“金砖四国”之间的合作空间很大,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国关系的影响。在我国的制造业、俄罗斯的能源行业、巴西的矿业和印度的信息技术产业之间,四国完全可以互为补充。但是,我国与“金砖四国”中其他三个国家的合作无疑受到国际间大国关系的影响。

二、我国发展阶段变化与发展方式转型

1.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实现了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社会发展阶段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在发展型新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社会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与政府体制需要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等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判断我国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的参考性指标。按照这些指标及其参考值,我国在本世纪初(20002003年)已开始由生存型阶段向发展型阶段过渡。这与我国在本世纪初“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判断相一致。在发展型阶段,消费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与生存型社会相比有了重大变化,经济、社会与政府体制需要全面创新,使之与发展型阶段的社会结构相适应。

2. 需求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期

随着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全社会的需求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期。一是社会需求由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升级;二是社会需求由私人产品向公共产品升级。

1)由生活必需品到耐用消费品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1996年降到50%以下,2000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降到50%以下,到2008年,城镇恩格尔系数进一步降到36.3%,农村恩格尔系数则降到43.1%。在食物支出比例大幅度降低的同时,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对住房、汽车、电脑、高档电器等消费品的需求更加普遍,大额消费支出持续攀升。

2)由私人产品需求到公共产品需求的升级。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突出地反映在城乡居民的发展型消费支出比例明显超过生存型消费支出比例。近几年,全社会公共需求增长速度相当快,个人用于公共产品的年均支出,大概是90年代中期以前5年的支出规模。以城乡居民在医疗保健和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为例,19902006年,这些满足公共需求的支出在个人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3)公共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一方面,公共需求主体快速扩大,广大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者逐步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另一方面,公共服务项目不断扩大。新阶段广大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不仅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还涉及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住房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和食品安全、卫生安全等公共安全问题。

3. 发展阶段变化对发展方式转型提出挑战

后危机时代我国“十二五”改革发展面临的挑战集中反映了发展方式转型严重滞后的结构性矛盾。

1)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

2)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

3)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同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

4. 发展阶段变化与加快体制转轨的重要机遇

从国际国内的压力看,转变发展方式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内需不足上。在深化改革中打破制约内需扩大的制度障碍,建立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从新阶段发展的态势看,以市场化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政府转型释放内需潜力,面临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城市化进程还有明显空间。我国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将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从国际经验看,当一国处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发展阶段的时候,平均城市化率在55%左右,而人口稠密的东亚地区在75%左右。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但城市化率仅为45.68%。据测算,20032008年,我国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大约会引出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未来10多年,如果把我国城市人口的比重提升到2/3,即从目前的4.5亿增加到9亿,释放出的投资需求将高达225万亿。

2)低碳经济成为新引擎。未来10多年,将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时期。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投资的空间很大,如果能够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改变传统能源价格偏低、环境成本难以计入企业成本的做法,就可以使新能源和环境保护投资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环保投资有比较大的余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指出,为实现“十一五”环保目标,全国环保投资约需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达1.4万亿元。有资料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10000亿元[1]

3)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空间巨大。假设2007年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维持在1990年的15.77%,以2007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每年可多容纳4600万人就业。可见,当前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社会整体消费能力的空间很大。2002年之前,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2003年下降到49.6%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39.7%。相比之下,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快速增长,是GDP增幅的两倍,2007年增速达到32.4%,预算内收入已经达到20%的比重。

4)以社会体制改革释放内需潜力面临重要机遇。据测算,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的额外支出对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产生的挤出效应达到5810.7亿元。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45个百分点。

5)以政府转型释放内需潜力的空间很大。例如,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过去的30年中,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26亿元增至2008年的61316.9亿元。如果能够有效地调整支出结构,就有条件使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体居民,为扩大消费提供广阔的空间。再例如,通过降低行政费用扩大内需的空间很大。2006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高达18.73%,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5%。这也意味着我国降低行政成本的空间相当大。削减行政成本能为结构性减税提供空间。以2006年为例,如果行政管理费在7571.05亿元的规模上削减20%,就能节省开支约1500亿元,在冲销推进增值税转型给企业减税所减少的财政收入后,还可实际增加300亿元的可支配财政收入。

6)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与某些市场化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消费不足的问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关;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内GDP总量的增长与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为此,需要以发展方式转型为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制度;为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提供活力、动力和合力,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三、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十二五”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主线,以扩大内需为总体要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微观基础与宏观体制改革并重,集中解决制约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层次、关键性的体制性矛盾,实质性地扩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改革的现实需求

1)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主要表现在:

——投资、消费、出口失衡,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尚未形成。 

2-13 部分国家的消费率 (单位:%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9 20002008年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10 19782007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服务业比重徘徊不前。

2-11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单位:%

数据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②《中国统计摘要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12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14 部分国家或地区GDP产业构成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注:①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从发展进程看,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镇化。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经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四项指标。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水平的城镇化水平(表2-15)。

200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3266.8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城市化水平(2008年为45.68%)远低于应该具有的工业化中后的均值(60%),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升级,加剧了社会供给能力与消费能力的鸿沟,导致严重的内需不足与产能过剩。 

2-15 衡量工业化进程的判断标准发展阶段人均生产总

 

——就业压力日益凸显。登记失业率不高,均未超过5%,但调查失业率持续走高。 

2-13 19872009年我国的调查失业率

数据来源:蔡昉,《中国经济50人论坛月报》,2009年第57期。 

来源: [关闭] [收藏] [打印]

分享到:
联系方式(欢迎推荐图书、作者、原创)
电话:0898-66189066
邮箱:info@cird.org.cn
作者:迟福林 主编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价:59.00元
© 中国改革论坛网 版权所有 不得转载 琼ICP备10200862号 主办单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建议用IE5.5以上版本浏览 技术支持: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Design by Ciya Interactive